导入:给出时间轴,让学生回顾两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。
新授:出示材料,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,思考:五代时期的有什么弊病?宋朝建立后,准备怎么防止五代之弊?
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。
(1)加强对地方的控制:以材料分析的方式进行,印证宋朝一一落实赵普的对策,即夺实权、制钱谷、收精兵。
(2)分散机构权力: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。
(3)崇文抑武方针。引导学生从字面进行理解并分析这一做法的目的。学生了解了之后,教师可以进行一个小结:夺实权、制钱谷、收精兵,分散地方权力、崇文抑武方针都有一个共同目的,即加强中央集权。
那么,宋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?出示材料,让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历史事件。
其实,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除了这些消极影响外,也影响到了其边防和财政,导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。(三冗局面、积贫积弱)
边防的压力来自北宋的“积贫”。教师引导学生对北宋积弱局面的形成原因进行简单分析。
要求学生阅读教材,了解边防压力的表现。让学生进行总结:(1)宋辽关系中的压力;(2)宋夏关系中的压力。学生回答后,教师可不必再重复(初中教材中已对这些史实进行过学习)。
让学生重点讨论:北宋这种“以钱财换和平”的做法是否可取?为什么?
财政危机(积贫局面)又是怎么出现的呢?出示材料,引导学生了解除了分权导致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募兵过滥。(如灾荒之年,将流离失所的人招募进军队,当然从侧面也反映了宋代在赈灾方面的一个重要措施,只是这种措施并不可取。)其结果是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,财政状况日益恶化。
变法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。先是范仲淹进行的庆历新政。教师简单进行讲解,从措施中引导学生了解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。可让学生思考:这个改革的方向是不是正确?为什么?
庆历新政失败后,王安石又进行了一次变法。
学生自主学习教材,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和措施。学生回答后,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措施的用意与影响。
王安石变法是否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呢?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出示材料,司马光对这个改革的看法。并引导学生对其成效和不足进行总结。
北宋后期情况简单介绍。
南宋建立及宋金和议,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。有诗为证: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。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
引导学生纵向总结宋与辽、西夏和金之间的关系与地位。从“岁币”“岁赐”“岁贡”三个词进行分析。
课堂总结:
(本课内容稍多一些,建议大家用1.5课时完成。)